发音不准的主要原因不是嘴的问题,而是耳朵的问题。
科学实验告诉我们,只有小孩子的耳朵对各种语言有高分辨率,才可以听准任何语言的发音而模仿到位,成年人不行了。
知道这个就像知道,原来人嘴巴的味觉其实来源于灵敏的嗅觉。我真心相信发言不准是耳朵没听准的问题,因为有切身体验:读到这段不由得想起自己录歌的时候,所戴的耳机必须能听地到伴奏,否则就唱得很糟糕。
2、拒绝翻译式地学英语,培养英语思维。
科学家做过实验:如果听到外语需要必须在大脑中翻译的话,正常速度的语言一般人只能翻译到第三个字就跟不上了,个别人能翻出四个,几乎没有人能超过四个。可大量的句子都是超过四个单词的呀。所以我们很多同学总在那里重复简单英语而提不高。所以大家已经发现,“翻译”和“语法”不但不帮助提高交流能力,反而阻碍英文思维。其实许多人都已发现了这个问题。可问题说到底,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去改变去解决这一问题。我也一直在强迫自己在看英语阅读时不想中文的意思,不去用中文的翻译去理解英文。这样的强迫对于提高阅读速度和更好地用英语思维都有好处。用翻译的方法学习一种语言,或多或少都是无法避免的。试想,就连学习古汉语的诗歌、短文我们都要依赖翻译,况且是另一种思维的英语呢?用翻译的方法学英语是有缺陷,但现阶段无法避免,只有依靠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再来进行质变吧!
从说话的思维机制上讲,人在说话时,大脑是禁止思考语法规则的。一旦想规则,人就不能说话了。想一下我们中文都说得这么流利,能去想语法规则吗?主语用这个,谓语用那个,状语放在这里。。。根本不可以!那英语也一样嘛。所以语法知识不但不帮助形成英语思维,反而在捣乱。
“无效的输入”,或本人管它们叫“无效的声音”,因为不懂,跟听到的噪音没太大区别。这个绝对有!就像作者举得例子,听阿拉伯语的广播并不会让你学会阿拉伯语。因为都是无效的输入。你听不懂,也无所谓他说的是什么。
噢,原来到了国外和老外瞎交流没效果,说的都是会的,听的都是能懂。不懂的很难懂,不会说还是不会说。我们现在明白了,原来到了国外,英文还要靠自己系统学。
结果本科时,人家把以前中学小学被咱拉下的早都补上了,到研究生阶段一下就把咱盖过去了。到这阶段,要做研究项目,需要创造力了。结果外国同学小时候开发的智力全用上了,中国同学到此时才思枯竭,小组项目中只有给人家找资料的份,人家还经常不爱带你玩儿。我倒还从没想过中西方教育体制背后可能会有语言背后的深层因素。如果果真是这样,那莫非汉语不变,教育体制就不会变喽?要是中国的教育体制真变了,会不会也逆影响到汉语的变化?
为什么国外没有类似对外语学习成功个人的追捧?没有某某外语学习法?为什么那里外语学习研究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目前研究水平已尖端到脑神经学的层面,而且国际知名的专家很多,但却常说“对很多实现的具体实现过程尚不清楚”?每个成功的语言学实验成果公布时,总是详尽地公布本实验的条件和前提而不泛泛下结论性论断
什么是“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获得”,为什么说它与“学得”不同?关键在“获得Acquisition”这个字上。“学得”派认为外语靠理性学习,“获得”派认为语言能力应该是下意识自然获得的,理性学习不正确,尤其不能实现交流。这个“学得”、“获得”、“习得”、抑或是作者母亲提出的“悉得”,都是试图用翻译的手法在汉语中找到与acquisition的对应而已!“语言习得”这个似乎是惯用的说法,要是能理解acquisition的含义,用“习得”来解释也不错!我挺喜欢这个译文的。不由得又想到乔姆斯基的LAD(多译为:语言习得机制)以及这个理论背后的IH(天赋假设),既然都天赋了,自然就不是学来的。所以考虑这个”习“的含义么。。。诶,真心好纠结!我只能说,我喜欢”习得“这种说法吧。
(1. 早期(Early Stage)或初始理解期(Pre-production/Comprehension Stage)。作者的这几个阶段的汉语和英语没有字面上的对应关系,而是被附加了更多的深层意思。说实话,写得太长了……而且乱,看起来很没有层次感,没头没脑的。虽然有许多例子,有具体的详细的操作方法做支撑,可要实行起来不知道有几分可能性。光是这从小到大的量化标准就难以具体操作……要是单一的实验对象从小培养还行,可是看天朝,一个班级多的六七十号人,少的也得十来个吧?老师不够用啊!管不过来,硬件也不过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2. 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3. 增长期(Getting Serious)
(4. 高级期(Scaling Everest)
作者:劳拉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19706/answer/13760977
来源:知乎
整理:天津大学家教网 www.tjdxjj.com
编辑者:天津家教中心(www.tjdx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