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辉:把应试教育负作用降到最低


来源:天津大学家教网 日期:2016-04-20

    从成为一名校长开始,李丽辉就始终秉持着这样一个信念:一名优秀的校长,不应领衔升学率、重点率之争,不应只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应该担负起引领区域教育健康发展的重任,应努力争当全市素质教育的领跑者。

    调整中考目标,引领区域教育健康发展

    2013年7月9日,吉林省中考成绩刚刚发布,珲春市第四中学的中考成绩再次轰动了“一眼望三国”的边境小城珲春市:自然对口升学的一所普通初中,有三名学生成绩进入延边自治州前五名,其中有一名学生并列全州第一,全市总分前十名均为该校学生。

    然而,面对这样的成绩,校长李丽辉却显得格外平静,有同事忍不住问她:“校长,难道您对今年的成绩还不满意吗?”而在这一年的中考总结会上,当教师都在推测学校会给新一届初三订立什么样的中考目标时,李丽辉代表学校宣布:“未来三年努力实现中考平均分全及格。”

    之所以高调表态重点抓及格率,李丽辉有自己的忧虑和思考。随着珲春四中连年中考成绩突出,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四中读书,纷纷改户口、买学区内的房子。这样一来,给其他学校带来了很多压力。有的学校甚至为追赶上珲春四中,暗自办起了“尖子班”,一个班不够,两个班,以集中优势师资打造高分学生。

    李丽辉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如果我校的中考成绩影响到区域教育的秩序,逼得其他学校办学行为变形、办学思想扭曲的话,我有负罪感,我们必须要考虑进一步弱化考试成绩,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下更大的力度。”

    目前,学校为了眼前的成绩不顾学生未来发展等现象屡见不鲜。教育事关眼前还是着眼长远?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李丽辉坦言自己也曾有过摇摆。“如果一所学校举全校之力只为将几个孩子送入北大、清华,其意义有多大?”李丽辉曾这样问自己。作为教育人的良知在警示她:如果成绩和综合素质不匹配的话,那么,高分几乎没有意义,更无法和让绝大多数孩子考入普通大学相提并论。作为一个有担当的校长,不应只顾眼前,急功近利,而应在学生的终身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不同于一些学校一味强调升学率、优秀率,李丽辉旗帜鲜明地提出“只有考试成绩的学校绝不是好学校”,强调“尖子生考得好不能说明质量多好,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掉队才有说服力”。由此,她把学校未来三年的中考目标确定为“中考平均分全及格”,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李丽辉看来,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和激励,教育应该是让人认识并悦纳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学校把“禀受才智于自然,回复灵性以全生”作为校训,确立“身心健康、视野广阔,志向高远、生活精致”为培养目标。因此,珲春四中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日小结、周计划、月评价”促进学生自省和自觉学习。学校明确规定,班主任不许排名次,而且这种“淡化成绩”的做法在老师当中形成共识。教导处张榜公布的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的孩子的名单,每个孩子只知道自己的成绩,只知道自己在原来基础上的变化幅度。

    针对有些学校唯恐出事担责任而不搞学生活动的情况,李丽辉有自己的主张:“为了孩子们的幸福成长,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我们不能找借口什么都不做啊!” 她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们构建文化乐园。因此,珲春四中的学生有着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郊游、趣味运动会、“谁是棋王”、幽默故事大赛等活动,以及走百米红地毯的开学典礼、持续一天的毕业典礼,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逐渐把孩子们的心思从校外吸引到校内。

    “从责任的角度,越是好的学校越不应该带头掀起过分追逐成绩的‘军备竞赛’,如果连这样的学校都过分追逐成绩的话,那中国的素质教育如何来实现?”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在珲春四中考察后这样感慨道:“一名好校长应该引领区域内各学校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担负起引领区域教育方向的责任,李丽辉校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坚持课程改革,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2007年,李丽辉刚到珲春四中任校长时,学校学生流失情况非常严重。初一刚入学的时候,每个班级的学生数还比较多,但一到初三快毕业时班级就常会有几名甚至十几名学生缺席。直到今天,李丽辉还清晰记得自己来到珲春四中的第二个月巡视期中考试的情景。一个考场内的考生名单上有30多人,但坐在考场里的却只有10多人,那其他20多名学生去哪了?这时,有学生小声告诉她:“校长,他们在厕所抽烟呢。”

    从2008年开始,学校针对学校学生流失现象严重、厌学现象普遍、课堂效率偏低、学生课业负担偏重等教育顽疾,大刀阔斧地开展了以“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为基本原则,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为基本目标的“差异—适应性”教学改革,旨在“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个性、心理、兴趣、能力差异,通过差异定标、差异预设差异点拨,最大限度地开发差异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力促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开展“差异—适应性”教学后,学生变插秧式坐法为小组围坐,进行小组管理,班级采取值日班长、值周班长轮换制,所有事务都由学生自主负责,实行班级学生自治,以日小结、周计划、月评价为载体的学生“自省”管理文化逐步形成。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探索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学校根据教师年龄、心理、能力等差异,在备课、教案书写、听评课等方面差异对待、差异要求;在安排教师工作和布置任务时,从教师长处入手,调动教师工作最大积极性;通过下移管理重心,加强学年组、教研组、备课组团队建设,让教师各尽所长,各显其能。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学风、教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自主学习蔚然成风,“每天都在研究”的工作理念已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珲春四中学生优秀率、及格率居全州第一名,其课堂教学模式和“月评价”在全州被推广,全省各地的校长、教师纷纷来参观学习。在这里跟岗研修的抚松县实验学校的刘海龄深情地说:“这里有震撼人心的教育,教育可以如此美好,真心为他们点赞!”

    回顾学校几年的教改历程,李丽辉颇有感悟:“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富有独特个性、具有独立意义、可持续发展的人,‘差异—适应性’教育的核心就在于满足师生在学校工作、学习与生活中的不同需求,让个人的潜能得到发展,个人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创设宽松环境,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由于历史原因,珲春市从1996年至2006年没有引进大学生到学校任职,使得珲春四中123位专业教师中有38人专业不对口,不对口率达到30.9%,有31人学历不达标,不达标率占25.2%。并且,生源是自然对口升学,并没有择校生,全校单亲学生460人,占23.3%。

    对于这样的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来说,短短五年的时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大家的付出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再提高目标要求的话,必然会导致教师陷入更八股的应试教学与备考中,学生们陷入更深重的题海战中。其他学校的师资和生源与珲春四中的区别不大,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思考,李丽辉果断决定:“尽管我知道如果我们不进步,不追逐,别人可能就会超越我们,尽管考试成绩对于校长的脸面十分重要,但我还是要说,如果只满足于题海战术练出来的成绩,只靠钻营得分技巧八股出来的成绩,只靠牺牲师生的生命健康换来的所谓优秀成绩,我宁可不要!”

    自2009年以来,李丽辉始终没有离开课堂,一直坚持教初三年级一个班的化学课,乐此不疲,而且每年她都选择学年里问题最多、成绩最差的班级任教。孩子们是学校办学的一面镜子,能折射出学校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她更懂得师生的诉求,更体谅学生和教师的不易。

    与其追逐考试成绩提高,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提升上来,与其追逐所谓的考试成绩,不如把做题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个性潜能得以自由发展。为此,李丽辉大胆地尝试为师生减负。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学校都不上课,而是做室内小军训。这一周,每班要制订出详细的学期计划,比如每小组制订组名、组歌、组规、组训、组徽,班级确立学期目标,组织文化建设。正式上课之后,每周四最后两节是选修课,每月末周五的最后两节又是综合素质月评价的时间,每天还要留出一定时间进行日小结。这样,一个学期无形中少上很多节课,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了,学习效率提高了。

    学校在每一个楼层都精心修建了情景体验区,如棋区、乐器区、图书区等。每到课间,教师和学生分别到各自喜欢的情景区活动,成为珲春四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了让学生真正从题海中解脱出来,满足个人兴趣爱好、个性发展需求,学校以学生自我选择为原则,逐步开设了多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鼓励有特长和自我风格的教师开设体现学科特色的课程。选修课的开设不仅使学生的爱好、特长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也使教师的专业、专长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和提升。

编辑者:天津家教中心www.tjdxjj.com)